金华:以“1+X”党建联建机制 推动电动工具产业聚势赋能

作者: cnpim CNPIM 2023年05月18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5月5日,“高质量党建*高质量发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党建理论研讨会在松江举行,为更好地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产业集群党建探索实践凝聚智慧。今日分享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党工委、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组织部、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的先进经验做法。

以“1+X”党建联建机制

推动电动工具产业聚势赋能

金华市武义县是全省26个山区县之一,也是中国电动工具制造基地、浙江省电动工具出口基地,电动工具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3.5%。目前,全县拥有电动工具生产及配套企业528家,其中规上企业128家,从业人员5.6万人。2022年,武义电动工具产业集群总产值157.3亿元,占全县总产值的16.2%。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作为武义县的核心产业之一,电动工具产业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态势,但与德国、美国、日本以及国内其他电动工具主产地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自主知名品牌。武义电动工具产品多以ODM(贴牌)模式为主,OBM(自主品牌生产)模式为辅,自主品牌销售比仅占10%。由于缺少诸如博世、百得、牧田、东成、大有等国际国内品牌知名度,同质产品实际售价相比要便宜1/3-1/4。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虽然武义电动工具产品涵盖全,但多数以模仿加工为主,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核心竞争力不足。行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仅占5.8%,建有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的仅有3家企业。研发平台和研发创新投入不够,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不足2%,产品高新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

三是专业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调研发现,武义电动工具企业中,具有初级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占比不足30%,整机装配工、绕线工、数控车工、转子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工等工种缺口达3000人以上。金华市仅有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设计及机器人工程专业以及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电动工具企业用工需求匹配。但每年应届毕业生仅300多人,来武义就业的不足10%,技能人才紧缺。

经验做法及成效

面对上述问题,武义县坚持党建*,整合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和涉企部门、县内146家电动工具企业党组织资源,打造“1+X”党建联建体系,推动产业链企业同频共振、抱团发展,激活企业发展新动能。

“1”即一个平台。武义县通过融合科技局、人社局、人才办等党建和人才资源,于2021年打造了电动工具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设立工程师综合服务区、共享检测区、成熟技术推广区等三个功能区域,目前有专职工程师57人、兼职工程师97人,共享工程师58人。

该中心成立以来,一方面,实现了资源协同整合,在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先后与国内13家专业公司及中介机构达成合作,集聚了电动工具产品检测、技术难题解决、数字化改造等一批专职工程师,在帮助电动工具企业开展仿真模拟、专利申请等方面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破解了产业内工程师短缺问题。中心建立之前,电动工具全行业仅有120名工程师,企业自主培育意愿不强烈,工程师梯队建设不合理,工程师短缺问题严重。中心成立之后,已引进“周末工程师”23人,开展工程师培训9场,培训产业工程师60人,检测工程师15人。开展技能等级比赛6场,46人被评为武义“技能带头人”,享受高层次人才待遇。

“X”即多种共联共建模式。充分发挥涉企部门、非公企业、行业协会等的党建共建优势,以“组织联建、人才联育、工作联动、资源联享、问题联解”的模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服务资源,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组织协调、集聚资源、服务保障等作用。

一是构建协同联动的组织体系。围绕“1+X”组织体系,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中枢,建立多种联席交流合作制度,为146家电动工具企业常态化解决招工、产品升级等发展难题。通过建立行业轮值主席制度,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党组织的*示范作用,带动产业内企业党组织间互学互比,先后培育32个“生产线党建”示范点。及时搭建政企议事数字化窗口,发挥涉企部门的政策服务优势,先后为100多家电动工具企业线上汇总解决员工带训等各方面难题86条。聚焦行业企业发展“健康状况”,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企情调研团队,帮助东达电器等8家企业开展企情分析,梳理出共32项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是构建集聚资源的共享平台。发挥电动工具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资源集聚优势,通过党建共建,先后与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党委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吸引了120名专职工程师、31名兼职工程师建立人才库,为行业企业提供了产业资源集成平台。成立红色工匠培育道场,通过职业院校同授课、党员导师“传帮带”等方式,培育机床控制等专业技术工人7000余人,培养技能人才300多名。针对企业高端人才引进难问题,发动人才部门党组织资源优势,建立“企企有智囊”高校联系网络,储备了由百名博导、博士生组成的“*合作团”,通过县内设站、高校设点形成“内外联络站”的方式,推动行业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三是构建排忧解困的服务矩阵。针对企业发展中的共性难题,由科技、人才部门以及企业党组织共同建立信息发布平台,积极参与“揭榜挂帅”“周末科学家”等活动,帮助电动工具企业先后发布3批共36项技术难题,吸引了20家高校200余名专家。为更好地形成为企解难常态化机制,*时间建立党建*“三张清单”制度,牵头排摸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梳理各类服务事项27个。与此同时,发动涉企单位联合组建了由金融、法律、人才等200余名党员和人才组成的“红管家”服务团队,常年开展入企走访活动,先后服务企业2300余次,解决难题967件。


本文阅读量:

声明:本信息来源于宣传通讯,仅用于学习和技术交流,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技术支持:CNPIM.COM